时间:2025-04-16 05:50 作者:班超 浏览量:1889
中新网南京6月27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中外科学家在超长陨落带形成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工作以新疆阿勒泰超长铁陨石陨落带为研究对象,结合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为超长陨落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颖和具有创新性的解释。
近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李晔、李彬、徐伟彪、廖世勇、赵玉晖、赵海斌等与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学者的合作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介绍,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28吨、23吨、18吨、5吨、0.43吨等多块大质量铁陨石,目前发现的总质量超过了74吨,命名为阿勒泰IIIE异常型铁陨石。阿勒泰铁陨石陨落带总长达430千米,从新疆木垒县沿西北方向一直贯穿至阿勒泰市郊小东沟附近,远远超过了常见的长度为几千米-几十千米的普通陨落带,是世界上最长的陨落带。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紫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运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改进后的中子活化方法,证实了这些铁陨石个体的成分一致,内部矿物岩石结构相同,同属于异常型的IIIE类铁陨石,是同一次陨石陨落事件的结果。
研究人员对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计算表明,一颗重量280-3440吨的小行星以~12-15千米/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小行星的入射角很低,并以“打水漂”的方式进入大气层,飞行方向从东南向西北。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阿勒泰铁陨石的分布特征。
该工作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动力学轨道演化模型,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之谜,为近地小行星撞击危险走廊的高精度判别构建了新的方法。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完)
在10月11日发现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后,当天晚上不少青岛市内社区就通知小区居民进行免费核酸检测,部分市民夜间排队等待做检测双色球中国官方网站99bf.cc入口☜过去,联邦通信委员会只是通过听证会或摇号方式来分配无线电频谱牌照其中汽车、家庭用品、科技和公用事业等板块涨幅均超过1%; 德国DAX30指数收盘上涨87.18点,涨幅0.67%,报13138.41点; 英国富时100指数收盘下跌15.27点,跌幅0.25%,报6001.38点; 法国CAC40指数收盘上涨32.48点,涨幅0.66%,报4979.29点; 欧洲斯托克50指数收盘上涨25.23点,涨幅0.77%,报3298.35点; 西班牙IBEX35指数收盘上涨0.10点,涨幅0.00%,报6951.00点; 意大利富时MIB指数收盘上涨123.39点,涨幅0.63%,报19718.77点